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朝好地主 > 第223章 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第223章 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1/2)

目录

马周虽然年青,但那笔字却非常老道。按张超的要求,他费了三天的功夫,静心闭关,终于写出了一本满意的书稿。

张超拿到的书稿,是九行十八字格式。一页写九竖行,每行标准是十八字,一页标准一百六十二字。

这样的版面比较清晰、爽洁,疏朗悦目。

“辛苦宾王了,这版就写的非常漂亮。”张超满意的点头。马周终于松了口气,实际上这份书稿,已经是他写的第三版了。

第一版,他用的是南北朝以来帝王将相最喜欢的飞白书法,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飞白运用的好,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确实好。

他辛苦的写了书稿,结果张超拿到就否决了。

飞白确实是种非常不错的书法形式,但却完全不适用于雕刻。那丝丝露白的表现形式,根本无法让匠人雕刻到板上表现出来,如果雕不出这种丝丝露白,那飞白也就剩不下什么了。

张超把马周的飞白书稿收了起来,准备拿回家收藏,然后毫不客气的让马周继续再写,这次他指明要求用行楷。

楷书起于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从简省汉隶的过程中逐渐转变过来。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结构严谨、字形定型。

不过张超要求马周用行楷,行楷的用笔更灵活,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

行楷不比正楷呆正,比较飘逸好看,用于雕板印刷,印刷出来的书页字体当然会好看的多。虽然正楷雕刻起来应当更简单,但张超还是觉得应当试试行楷。

马周只能按着张超的要求,回去又认真的把三字经和张氏家规,用行楷写了一份书稿。谁知道稿子交上去,张超连连夸赞行楷写的好,结果最后却还是摇头说不行。

张超提出应当加上标点符号。

早在春秋时,当时的人就会在句子间加上短线、双短线来做标点,表示重文。到了隋唐之时,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出现,用法也各异。甚至也有顿号、句号,意思和后世一样。

只不过,这些标点符号并不普及。

马周写的辛辛苦苦,但没有用上标点符号。他认为不需要,但张超觉得有标点更好,不会有歧义。而且标点可以帮助断句,而符号,却还有其它的用处。就好比一个句子后面加上句号和问号,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比如说,读了三年大学,和读了三年《大学》,意思也不一样。

当然,这时的人也会有一些文字来做为断句,比如之乎者也就有这种作用,另外有的直接在句尾加‘句’或‘读’来断句。

张超觉得既然一直以来古人也都有使用标点符号,这就充分说明标点符号是有需求的。

马周看了张超的标点符号后,觉得这套标点符号挺不错的,很完整。虽然心里很不高兴第二版稿子又白写了,但在认真的跟张超学会了标点符写的使用之后,马超回去写第三版本的时候,终于把那些标点都添上了,甚至他在正式下笔前还请张超先检校了一遍,得到张超确认之后他才开始正式书写。

都说好事多磨。

马周三易其稿,终于交出了让张超十分满意的书稿。

“为什么非要把书稿用这种薄而透的白纸书写”

长松了一口气的马周问出了心中的疑问,这种白纸是张超特别指定的,马周还曾表示过反对,因为这种纸太薄太透,并不太好书写。

张超对着马周微微一笑。

“宾王,你将见证一项奇迹。”

说完这句话,张超就带着马周来到了村边坡上的一处木屋。

这是临时搭建的一处木屋,柯八爷和郑木匠两人早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木板准备好了吗”

“按三郎的吩咐,我们准备了不少木板,好几种料子的。”

张超兴奋的点头,他又要改变历史进程了。雕版印刷术将在他的手里提前出现,起码也得提早几十年。

书稿有了,雕板匠人也有了,现在就要开始正式制作雕板了。

没有让更多的人参与,因为张超想暂时保存这个秘密。张超挑看了下两人老木匠准备的木板,然后指出要适合雕刻的板子。

“这几样都很适合雕刻,不知三郎准备雕什么花”

“不雕花,我要雕字。”

柯八爷和郑木匠都不识字,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雕字。他们不识字,却能把字当成花一样的雕。

张超拿出了马周写的三字经书稿,拿起一块木板,告诉了两位老木匠,让他们把稿子反贴在木板上。

“把字刻下来”

郑木匠捏着下巴问,这样的事情他以前干过,挺容易的,把纸上的字迹部份凿掉就好,跟刻碑其实是一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