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得天下民心(2/2)
冯云山在刘胜邦的陪伴下,来到了这决口处。他最终还是忍不住来了。
东面有关黄河和灾民的各种消息不断传来,冯云山原本紧锁的眉头,也慢慢舒缓了。
原本只有十余丈宽的决口处,虽然经过不断的加固,但在猛烈的洪峰冲击下,还是不断扩大,最终变成了一百多丈的口子,黄河全河之水,奔腾不息,浩浩荡荡往北而去,冲向七八百年前的黄河故道。而原本的去东南面的黄河,在经过减小水量、倒流后,慢慢平衡下来。冯云山让人往东南面的仪封厅察看后,发现原本的黄河在其境内已经基本停滞,黄河河道变成一潭死水,犹如不流动的运河。
冯云山知道,这便标志着黄河改道正式完成。
这比历史上的黄河改道,要快速很多。冯云山清楚,这是因为自己提前让人开挖了黄河故道,将水一下便引走,省却了黄河自行改道的探索、冲刷河道的时间,直接将黄河河水引入大清河入海,因此便能在短短一个来月的时间内便完成改道。
根据不断禀报而来的信息,冯云山知道,此次自己侥幸地完成了自登基以来的一次大考。面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这次旷世大灾,自己的国家,基本上算是有惊无险平安地度过了。虽然还是有数十万百姓受灾,有数千百姓被洪水淹死、吞没,但也算在受控的范围内,比自己所知的那个历史上的近千万百姓受灾,数十万百姓被洪水夺取生命,已经算是一场抗灾的胜利。
虽然数据没有完全统计出来,但根据魏源和他自己的估算,冯云山得出结论,此次黄河决口,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菏南、直隶和山东一带,主要是山东,可谓是出尽了全力!
一共征调了六十七万民夫,而帝国前前后后出动了十万讨虏军将士,开挖河道和引流渠,疏通大清河,加固黄河故道的沿岸河堤,前后近三个月,工程量不可为不浩大!
而因为冯云山这个皇帝的重视,加上在魏源、崇恩等人的督促下,各级地方官还算尽力,特别是因为出动了讨虏军将士,强行将可能存在水患之处的百姓全部提前迁移,集中收治,前后一共迁移了近二百万的百姓,虽然耗费巨大,可冯云山还是觉得值得。
哪怕即使很多州县因为开挖了黄河故道,洪水并没有泛滥淹没到这些州县,兴师动众地迁移让这些百姓甚是埋怨,但最终这一切,冯云山都觉得甚是欣慰。只要能保住这些百姓,不至于被洪水吞没,不至于像历史上那样天下生灵涂炭,一切,都是最好的结果。
要知道,历史上的这次黄河决堤,当时正值满清忙于镇压太平军起义,兵饷尚且不足,根本无力赈灾与救治,加上害怕百姓聚集造反,根本不敢征调民夫修筑河道,也无力堵塞已决口河堤,遂造成黄河永久性地北徙改道,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可当时无人理会,无钱赈灾,造成无数百姓被洪水淹死,无数民宅被冲毁、农田被淹没,数百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将山东整个陷入巨大的灾难,此后的十余年,人口都没能恢复过来。
但这个最好的结果,却是冯云山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单是征调的民夫的工钱和吃食开销,便花费二百多万两银子。而迁移数百万百姓,派遣十余万讨虏军将士出征救灾,以及安顿和救济灾民,更是花费了近三百万两银子和七百万石粮食。
冯云山虽觉心疼,但看见洋溢着笑容帮忙加固河堤的民夫,便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冯云山还没意识到,他的这番黄河赈济灾民,让他收获了巨大的声望!
河南山东一带的百姓,纷纷将他挂在嘴上,感念于心。而这帮百姓中的大小乡绅,也因为受了新官府的庇护,避免遭受洪灾,摆脱家破人亡的厄运,身为感激,原本不信任官府的情况,如今变成了中华帝国的坚定拥护者。加上在已经灭亡的孔家儒学弟子的歌颂下,冯云山俨然犹如三皇五帝禹帝般的圣世明君,在山东等地,犹如神明,受到读书人和百姓的景仰!
不但如此,随着时间慢慢流逝,中华帝国的皇帝冯云山亲临黄河决口处,赈济灾民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了。不单是菏南山东,整个中原大地,乃至整个北方和整个华夏,士绅之间,平民百姓中,都在盛传皇帝的仁政爱民,一时间,冯云山的声势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天下民心尽归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