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天国分崩(十六)(1/2)
部队在集结的时候已经做过放松和伸展的动作,筋骨拉开之后,官兵举手投足之间都显得非常从容。大伙很快整理完自己的武器,静静的等着战斗命令。
“同志们,跟紧各部队的指挥员,服从命令。”光复军战前强调的内容也格外简单明快。
“出发!”“出发!”各个部队指挥官纷纷喊道。部队以纵队向着敌人方向开始前进。
曾国华此时也在城头观看光复军的行动。身为曾国藩的三弟,曾国华完全以曾国藩总结出来的作战要诀领兵打仗。曾国藩主张看地形时不要带太多人马,人多目标大,倘若太平军见到发兵来攻,战则容易折大将,走则要堕士气。所以带三五随从,轻装简行即可。而观看敌人敌情时候更要小心,没必要大摆排场。曾国华此时换上了清军普通士兵的军装,只带了两个随从在城头观阵。
见到光复军的纵队行动,曾国华皱了皱眉头。纵队行军并没什么稀奇,这本就是千百年来再传统不过的行军模式。然而==光复军的纵队数量却是太多,而且各个纵队之间貌似并无从属关系。这就比较奇怪了。
冷兵器对战,必须组建战阵。在这个火qiang对战的时代,战阵变得更加重要起来。以横队迎敌,为了能够连续射击,部队排成三排横队甚至更多横队都是最基本的模式。而光复军在传说中是非常讲究横队迎战的。据说光复军甚至能够排开横队,走出去几里地还能保持部队的战线还能勉强维持直线。湘军每日里苦练,也是在向这种方向努力。
现在曾国荃看到的光复军却没有组织横队行动的迹象,他们仿佛放弃了排开整齐队列的打算,只顾着埋头行军。光复军这是准备闹什么幺蛾子呢曾国荃实在是想不明白。
看着光复军大概有五百余人排成纵队直奔在城南埋伏的清军方向,曾国华已经明白,埋伏的部队被光复军发现了。这样的判断并没有让曾国华感到紧张,湘军对此也早有准备。回到城下,曾国华命令城内的湘军出击。
城南方向上的光复军总共只有一千人左右。埋伏的湘军有两营人马。湘军陆军每营五百人(营官一员、哨官四员在外),十人为队,队有什长;八队为哨,哨有哨长,统以哨官;四哨为营,辖以营官;余为亲兵,直辖于营官。各队以抬枪、刀矛、小枪等长短兵器配合作战。城内湘军此时又派出两营部队,前后各一千人,加起来有两千人的部队夹击一千人左右的光复军。
曾国藩认为,处于防守一方的部队是拥有战斗优势的,即便是湘军处于攻势,也要尽可能的让对方主动进攻湘军扎下的营寨。虽然曾国华主动出击有些背离了曾国藩“明主客”的战役思想,但是两千人前后夹击一千人,人数呈现优势的湘军怎么看都有很大的胜算。
光复军的后半截部队没有结阵,更没有摆出横队来迎击湘军。重新回到城头的曾国华发现光复军依旧维持着自己的纵队模式来迎战湘军。而这些纵队都根据地形把部队隐藏在起伏不定的地形中。虽然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光复军的零星人马与旗帜,可这些人分散的挺广,即便是想组成横队,时间上也来不及。看着湘军的横队有条不紊的逼近光复军占领的阵地,曾国华仿佛看到了胜利就在不远处向湘军招手。
然后,光复军的炮兵就开始发威了。
炮弹以极为精准的落点飞入湘军的横队,与地面碰触之后立刻爆炸开来。每一发炮弹都如同风暴一样横扫落点周围的湘军,每一发炮弹爆炸之后都在湘军的横队中制造出断裂来。而湘军竟然在这样的炮击下顶住了,即便是向前移动的横队停在原地,即便是湘军官兵们呆若木鸡的看着任由三门火炮不断发射的炮弹洗礼。至少湘军的队伍并没有崩溃。
湘军的部队组成颇为简单,来自山区的老实巴交的农民当士兵,来自湖南的读书人经过曾国藩的训练后充当军官。这几乎就是把湖南地方上士绅控制百姓的体制原封不动的移植到了军队中来。哪怕是光复军的三门火炮连续不断的进行炮击,炮击给湘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可士兵们下意识的聚集在军官周围,就这么死扛下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