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9麻木,是对宠爱的自动保护(1/1)
第三篇第八章9麻木,是对宠爱的自动保护
《新华每日电讯》一篇“儿子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摘录如下:
“我是一位63岁的农民,今天我给你们写信,是想说说我的家事。虽说家丑不可外扬,但这些事憋在心里好长时间了,最近总感到心口疼。
“我儿子是一名大学生,也是我们家五代人唯一考出的大学生,这是我老两口的骄傲啊!但因为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我们也伤透了心。
“记得儿子刚考上大学时,我去学校送他。下了火车后,我扛着笨重的行李走在前,儿子跟在后。刚到学校门口,我被大门前一根铁条绊倒了。我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儿子向四周看了看,用力拽了一下我的胳膊说:‘干什么啊,丢不丢人!’尽管我的双腿摔得很痛,但还是得很快爬起来继续背着行李走着。
“第一学期儿子一共来了3次电话,每次都是要钱。我和老伴种着3亩地,抽空我就到村里的砖厂去做苦工。开始人家说我老,不肯收,我几乎给人家跪下了,人家可怜我才让干的。小闺女16岁了,初中毕业后上不起学给人家当了保姆,挣上的钱交给我后,全寄给了儿子。甚至有一段时间老伴的眼红肿得厉害,都舍不得花钱买一瓶眼药水!
“为了能多挣点钱,老伴又在村子里找了一份看孩子的差事。给人家抱一天孩子只挣5元钱,没日没夜的。去年冬天,儿子电话打得特别勤,每次都是要钱。我寄了4次有6000多元,我不知道现在上学就得这么多钱。后来才听村里去打工的一个小伙子回来说,他见到我儿子了,正谈着恋爱,很潇洒。然而最可气的是今年过年儿子回来时,居然虚报学费。如今好几个月过去了,我一想起这事就心痛。我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不知他们在大学里除学习文化外,还能否学到要有良心”
要回答这位父亲的疑惑,就要解决一个心理上的知识。心理学家霍曼斯曾经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本质其实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商品交换的原则一样,即人们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付出的。但是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让人心理上失去平衡,觉得没有办法回报,从而选择去逃避或者麻木。
案例中的儿子选择的是第二种,他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一旦达不到他的要求,他会非常不满。
而无条件地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默默付出,甚至隐瞒自己的病情和艰难只为让孩子“安心”,这是我们中国家长最常见的一种选择。特别是父亲,与孩子接触的机会本来就不多,你在外面忙工作的时候,他在家里玩游戏,你辛苦地养家糊口,到头来他很可能会质问你:“在我需要的时候,你在哪里!”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爸爸最好不用给孩子过度的爱。溺爱和娇惯,只会让他丧失品尝爱的能力。让孩子明白你为他做了些什么,明白干净的衣服、可口的食物、舒服的环境,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但如何告诉,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爸爸不要对孩子说“我为了你……”,这是最粗糙的一种表达。你也可以让孩子到外面找兼职、卖报纸,让他在外面吃点苦、受点委屈,自然就能想到家人对他是多么宽容和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