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断代 > 6 沙之影

6 沙之影(1/2)

目录

他好比是风一吹就会熄灭的一盏油灯,他没有神,也没有情人……

——e 福斯特,aurice

二十岁到五十岁,一路风沙中踽踽而行,总是半阖着眼,仿佛不用看清前方就能忘掉漫天粗砺打在身上的痛。从没想到过,竟然有一天,那曾经让自己以为再也无法跨前一步的飞沙走石,最后不过成为了沙漏中装载的,一颗颗柔细的前尘。

都搜集在那瓶中了。如今只能一次一次翻转,在每次的流沙滴尽前,努力地试图忆起曾经惊心动魄的爱恨灼身。

但,都过去了。

流沙以如此平静均衡的速度,滑进窄窄的中间瓶颈,三十年前没有出口的恐惧,如今总算得到这细细涓滴的管道,把耳朵贴近,或许还能听见沙粒间窸窣的微弱低语。

这细弱的出口得之不易,曾经的肉身如今幻化成这沙漏瓶的玲珑,可是,仍然有那一息淡淡的不甘,所以无法停止将瓶身再一次翻转。

如果我的瓶中也住着一只如同阿拉丁神灯中被禁锢的精灵,如今那精灵已被我释放。

我拾起记忆这一端的线头,猛然拉扯。在另一端的背影,晃动了一下被掣的手肘,并不回头,瞬间便陷落于如欲望般柔软又强悍的流沙中消失不见踪影。

形形色色诸身挤推擦摩,多张脸孔我早已无从记忆。

如今我多么想对脸的主人们说明,经过了狂乱摸索试验的那些年,我终于才搞清楚,你们如花盛放的身体里并无我想汲取的汁蜜,它们只是一具完美的导体,传输了我不知如何安置的喜悦与忧伤。

关于生之恐惧与死之缠绵。

因为你们微笑时无意流露的信任,四目相对时瞳中闪过的短暂不安,总让我想要用(我所仅知的)温柔方式对待,遂以亲吻印下相识的证据,藉拥抱在彼此襟上偷偷抹干,伤口还在悄悄渗出的,孤独。

灵魂变得透薄,一碰就要破的那些年,我们曾撞击出短暂的升华。

如果你们还记得的话。

在那一念之间,我们都勇敢了,也都柔软了。此身换汝身,世人的诅咒谩骂嫌恶在那一念间皆化为黑雾散去。只要还有那样的一念在,所有的抹黑都是虚妄妖语。

那一秒的升华,让我们得以坚定反问:如果那不算爱,那是什么?若不是爱,为什么心底虚微的呼唤,霎时死而复活,成为清晰的呐喊?

爱错也是爱。

我从没有怀疑过,每一个你们都是我的唯一,无可取代。

与不一样的人,犯下的都是不一样的错误,留下的刻痕也都长短深浅不一。在每一回发生的第一次之后,原本永夜的天空会飘雪,白雪埋起了踉跄破碎的足迹,茫茫的宁静中,是你们,让我重新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请相信,我曾经爱过你们每一个。

只是,多数的你们早就不屑当年第一次发生的感动了。对多数的你们来说,那份惊心动魄毋宁是无知,是软弱,是后来让自己不断受伤的罪魁祸首,更是必须埋藏起来不可被发现的罩门。是否已经驯服于爱的样板面貌了,终究逃不出脑袋里从小被灌浆塑成的美满关系模型?而所谓美满,就是让周围的人都满意?

原本只是我类间的互助自救,怎么会让不相干的世人拿起棍棒追打,难道他们就没有在寻求同样的解药,好让存在变得不再那么抽象而空洞?还是说,他们情愿在抽象空洞中自欺度日,也不想让别人好活?

一道道通关 x 光进行安检,迫使我们从行囊中掏出所有说不出口的危险欲望,否则无法登机,飞往传说中的幸福之境。十七岁少女身上沾染了男人的体味,警报器立刻呜呜大作。十七岁少年嫖妓破身,是值得恭喜的男性成年标记。性爱 a 片中出现女女彼此吻舔不用大惊小怪,出现两男互抚效劳便叫 g 片。男装佳丽颠倒众生,女装伪娘只为博君一笑。

别问我为什么男女就是非得有别。也别奇怪为什么只要有了合法的婚姻登记,此人便有了合法的非人行径,殴妻虐子,沦娼陷赌,都是他(她)的家务事。世人对关起门后的一家人多么地尊重容忍,却对游荡在外的我们无论如何难以放心,没事便来敲门刺探。

即使如此,多少人仍就这样默默画了押。对你们来说那就是出口,对我而言,那只是把捕来的流浪动物,从货运卡车赶进了动物园。反倒更羡慕古人那些私奔的故事。再也没有明媒正娶的希望了,管它什么门当户对、伦理道德,面对封建二字的高匾理直气壮拔下掷弃在地。

如今,封建的阶级权力只不过戴上了微笑的面具,继续巡走于我们之间,仍看紧了所有男女,谁也不准跑掉,直到走到哪里都逃不掉,没有被祝福,就只能被寂寞至腐烂的诅咒洗脑。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听见瓶中的细沙在喃喃何事。

我的爱情并不需要你们的祝福。

纵然身在瓶中,我却分分秒秒坚持着朝未来奔去。与灵魂一起私奔的最好伴侣,就是时间。

记得刚退伍后的那些年,开始认识更多像自己一样正在摸索中,感觉既兴奋又苦恼的朋友,大家免不了要交换心得的一个话题就是,你的第一次是何时?跟什么人?干了什么事?起初——

不,应该说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是会让我感到非常之空洞,而不免发出讪笑。

在不断绵延纠结的情爱起落故事中,我很早就已学会脸不红气不喘地编造出各种第一次的献出让对方开心。

这是我第一次跟别人说出口这个秘密喔。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两个人在一起不用说话都超开心。

这是我第一次和情人一起跨年。

你是我第一个一起出国旅游的情人。

你是我第一个交往超过三个月的 b。

第一个交往超过四个月的。六个月的。八个月的。一年的。……月份数字可以继续攀升,直到两年成为再也突破不了的上限。

但是在仍那样年轻的时候,涉世未深的另一种意思就是生命才要开始,每个人的未来里都还有那么多的第一次在等着,大家并不会把其他发生过的第一次交换细数心得,却对那档事的第一次格外关心。内容不够生动的,马上会有人反讥:这不算啦!还想装处男喔?几个男生围在一起轮流嬉笑说着,只要这话题一起,大家都专心了起来,手心暗暗冒汗,眼中却都有一抹不确定的兴奋晃亮。

那看似羞答答却淫荡在骨子里的答问,多少圈内人的心事在流转。

自认还有些行情的,不会错过这放饵的好时机:自己是偏被动还是主动?是走情境还是视觉系?欢迎有意者私下相约密谈。

敢大鸣大放的则多已难掩沧桑,虽不指望还会有谁对自己起什么春心绮念,但至少老娘有料可爆,哪怕只是赢得短暂的满堂鼓噪,也算再一次抢到了舞台焦点。

至于说词如果不外乎什么国中时跟其他男生打过手枪啦,现在的伴就是他的第一次啦,这款人大概被异性恋洗了脑,贞操观念作祟,事后总会被人拿来抨击一番:妈的这样就比较清高喔?没人可搞就是条件差啦,圈子里哪有什么真正的良家妇女,你就小心别让我哪天在三温暖里碰到!

在民风未开的时代,对性知识饥渴难求,管道却又那么有限,大伙儿只好如同麻雀在收割后的田间勤奋地啄食落穗,总希望从对方的场景中搜集点什么可用资料,用心地从各家的第一次中,推敲琢磨出属于圈内的情爱规则。

第一次的故事出现越来越多吹嘘的成分。只要说得够栩栩如生,不怕没人听,人人都有性幻想需要满足。老阿姨尤其爱说给初出茅庐的小弟弟们听,不辨事实真伪的菜鸟还感谢前辈的倾囊相授,不察自己的人生从此完蛋。相信了老阿姨那种货色也曾有过帅哥壮男临幸的说法,无不以为自己都可以成咖,不睡到帅哥誓不罢休,见猎心喜不落人后。睡不到总觉得是因为自己手段不够高明。不肯认命,不甘降格以求,这样远大的志向到头来旁人也不忍心戳破。

通常话题又都是怎么转到“第一次”这上头的呢?八成是聚会里出现了某个新面孔。只要姿色中上的,都难逃这套表面上拉近大家距离、事实上比较接近侦讯兼带意淫的入会仪式。

一开始也是这样愣头愣脑被带去聚会,被问及也认真作答,虽然我并不确定,他们口中的第一次都是如何界定的。

男人女人间的第一次,不消说就是进入对方了……但是男人跟男人呢?

不知道究竟要做到怎样的地步才叫第一次,后来便准备了几个不同版本。看自己心情,顺应当天情势氛围,或视在座有无在意的人,轮流更换着说,总也能说得活灵活现、宾主尽欢。

那些年里常常自己都说乱了,不记得上次有谁在场,这次才开口就听到有人啐我:屁啦小锺,你上次不是说这样,够淫乱喔你!

我当然不算淫乱。比起某些人的故事,我无疑是小巫见大巫。

有人的第一次竟然说的是趁父亲醉酒不省人事的时候……听得我当场大笑出声。那画面的确太诡异又低级了,当全场因震惊而一片沉默,我却偏要再追问一句:那味道怎么样?

也有人的第一次说的是睡同铺的亲哥哥,夜里硬起来就把他上了。是因为这样,所以那人四十好几都还在装底迪吗?异性恋的哥哥一次一次地泄欲直到结婚搬出,弟弟不但不知自己被性侵,却反而继续寻找那个从不存在的葛格情人?

是分享者太过诚实?还是根本在自我催眠?这样的第一次,在我听来,感伤的程度还比不上某种变态的挑逗意味。

如今才终于理解到,自己对所谓“第一次”的疑问究竟是什么。

别人说起第一次时,多数只是在陈述另一个男体所带来的性刺激,而我,却总在回想是在哪一次之后,让我确定了,不会后悔,自己喜欢男人,并且接受了这就是我从今尔后的人生?自己到底有没有过,那种的,第一次?

说不出具体原因,一直觉得后来感情的不顺利,跟自己竟然搞出了好几个第一次的版本有关。

事实上,那几个轮流的说法并没有造假,每个版本都确有其事,就算稍有加油添醋,也仍都记载了生命中的某种觉醒,或者,断裂。

只因为舍不得那几段记忆所留给我的一种气氛,每一则都想给予它们“第一次”的记号。

矛盾的是,那几个这辈子大概不可能再见面的人,把他们当“第一次”来说未免太讽刺,跟他们其实都只有唯一的,和最后的一次。

如此仓皇,也如此嬉闹地过完了青春,三十四十也晃眼即逝。如今已五十许的我,格外地怀念起曾经苦思着“男人与男人间要怎样才算发生过了?”的那个自己。

如今,我终于懂得,每个人如何存活都是取决于他/她记忆的方式。

没有客观公正的记忆这回事,所有的记忆都是偏见,都是为了自己的存活而重组过的经验。

据说鱼的记忆异常短暂,大象的记忆非常惊人。

我不知道这是如何测量出的结果。它们并没有语言可以用来诉说、告白,或是写回忆录。也许它们都只是借着表现出或长或短的记忆,作为一种防身的保护色也未可知。

至少我确定,人类是非常懂得这种伎俩的。

我会说,记忆就像是在我们经验的表面形成的一层皮肤。

经验是血肉,太过赤裸与野蛮。但记忆却是如此柔软轻透的东西,有着适当的温度与湿度,并从细小的毛孔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的体味。

有时我会想到莱妮芮芬史达尔(leni riefenstahl),那个曾为希特勒所赏识,拍摄过一九三六年柏林奥运会这部影史上经典纪录片的女导演。

在德国战败后她始终不改口,坚称在二战期间,她对于希特勒进行中的犹太大屠杀并不知情。世人无法接受她的说法,他们谴责她的恶意与冷血,并将她的经典作品挞伐成政治宣传工具。即使,没有一个法庭可以将她视为战犯定罪,她却永远活在了历史的公审中。

某种程度而言,我可以理解女导演为何坚持自己的不知情。不是为她辩护,比较更像是终于能够了解,明明公开道歉就能息众怒的事,为何她反把自己丢进了挞伐的火焰?

热烈地投身导演工作,对此以外的事物,不管是太平盛世或血腥统治,她可能都毫无兴趣,亦不曾费心去了解。暴君的崛起与莱妮才华的萌芽,也许是因果,也许只是巧合。她不巧就生错了年代。在她转动的胶卷上,他人的命运不过是镜头无法捕捉的雪花与流云,落地即融,遇风则散。她剪接着自己拍摄的毛片,再也想不起除了她的电影外,那些年里还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事。

如果能够记得的是青春、才华洋溢、与电影热恋的自己就好,为何一定要让所谓的事实,关于死亡、疯狂与毁灭的油墨溅满回忆?

我想,这是女导演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

矢口否认,未必是睁眼说谎,可能她只是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也许我们也都做过与她相同的事而不自知。

而又我究竟记得什么?

蠢蠢欲动的一九九&9711;年代,不管是精神的肉体的物质的还是情感的,所有不可告人与难以负荷的悲愤,都即将寻着了社会转折的裂缝后一次溃堤喷涌尽出,无远弗届漫窜而不知所终。

那种气味像硫磺,又像烧干的汤锅,一阵一阵地冒烟。

一九九&9711;年代,关于这座岛的很多谎言都将被毁灭。“立法院”里不甚安宁,校园中言论对立的社团冲突渐渐浮上台面。时代的变动,不过是旧的谎言被揭穿,新的谎言立刻补位。总有太多不擅说谎的人,在这样的落差中一跤滑倒,而从此不知道还能相信什么。

野心者都已看到他们可以争取的舞台。他们看到从前紧拴住整个社会的螺丝已开始松弛腐锈,大好时机已为所有想翻身者打开了大门,受害者的光荣标签几乎来不及分发。我却无从感受到那种期待的喜悦。

关于这些可写入历史的事件,我一概不记得详细的来龙去脉了。我想,我患了一种跟莱妮芮芬史达尔相同的失忆症。因为这是一个尽管可以把错误推给历史共业的时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助长过某桩不公义的犯行,所以承认自己是不知情的共犯,或许才是人性化的表现。

大历史从来都只是少数人的剧码,如连续剧一样演完一档换下一档。就算发生了战乱,家破人亡,活下来的人不过同虫蚁一堆,惊吓之中蠕动四散,继续开始觅食筑窝,并且不忘交配,努力繁衍。

时代无论再怎样地天翻地覆,我仍只能像夏末之蝉一般,紧紧攀住我的栖木,唱着属于我的记忆。

莱妮芮芬史达尔记得的是她的电影,那是当她走到了人生尽头,当一切脱落腐朽后,还能够剩余的核心。

而我记得的是,我的失望。

人生再复杂再深奥的道理,其实最后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字:时机。绝大多数的失望之所以会发生,则是因为这两个字:错过。

那天稍早,我才将母亲的骨灰坛从南势角的庙里请回了家。

父亲过世刚满四十九天,这回决定不放在庙里供奉,让父亲和母亲都干脆搬回家里,免得再过两年自己连去上个香都气喘吁吁感到吃力。当时的打算,以后就把二老带在身边,反正自己也无后人供奉,不管将来进了医院还是养老院,上天堂抑或下地狱,不如一家人聚在一块儿,也算弥补了多年不孝的遗憾。

话虽如此,当我面对着摆在客厅中央茶几上的那一对瓷罐,仍不免陷入感伤。骨灰瓮并排端放的景象,让我忆起小时候大年初一的早上,父母也会像这样在客厅中整装坐定,等我上前给他们磕头拜年……搬回老宅后的这些年,看着数十年屋里没有更动过的家具摆设总觉得心酸。室内电话形同虚设,一个月里也响不了三四回,我才更明白了人老独居等死是怎么回事。之后也不在意那电话账单夺命催缴,无用之物随它自生自灭。

不料这一日,以为早已停话的骨董机竟然从冬眠复活,铃声洪亮,话筒那头陌生男子开口直点我名,自然十分令人意外。

小锺,是我!

姚瑞峰……?

突然被那名字启动的,不是记忆。记忆库搜寻的电码传输,对我这种年过半百的人来说是要费点时间的。那是在独居守丧一段时间后,久违了的一种存在感。

原来我是存在的——

至少也一定是存在过的,所以会被记得,且不知何故被人寻找。

那名字曾具有过某种意义,显然已经在意识中埋得太深,稍加予以翻动,体内便产生莫名的心悸。

一种如此具体的知觉。一个从过去脱逃的名字。

那名字,曾是不能再提起的一个密码。如今从一个仿佛平行时空的梦境戏法中终于走了出来,只听见他殷勤地想填补我们之间不知所措的空白:这些年你都好?拨这个老电话号码还找得到你,真想不到呀——!

应付这种突发的记忆入侵,只好仿山谷回音拷贝同样的语句,含混过去不必仔细作答,直到尘封档案的下落终于被定位。

姚的声音穿过话筒,像一只嗡嗡徘徊的蜂,围绕着它记忆中的那座花圃。那座曾经短暂地盛放了一个夏季的花圃。

三十年就这样过去了,三十年成为记忆度量衡上的一格单位,一万多个日子也不过是一个刻度。

当思绪开始在刻度的两点间跳跃来回,努力寻找其间更精微的记号的同时,一阵令人晕眩的惶惶然顿时袭上了我的心头。

如果这大半生可以用一叠堆得如塔高的资料夹做比喻,有关姚的那一卷,因为多年来始终置放不当的结果,造成微微的重量失衡,早已让整座堆高的记忆之塔从那一个名字开始,一级级出现了愈来愈无法忽视的倾斜。

青春早已如同开瓶已久的红酒,挥发尽了就只留下苦醋。

过去的二十年来大家都早已无交集了,为什么姚又想到要联络?我不解。

离群独立,不问世事已久的我当时我又怎会知道,我的老同学差一点就将入阁,登上他人生的另一座高峰?

基于社交的礼貌惯例,自然还是要交换彼此的手机号码与信箱,同时我也为自己不用脸书、le 等等新颖的通讯方式连声抱歉,希望不会造成联系不便云云。短短四五分钟不到的交谈过程,试探性的欲言又止,似熟稔又陌生的诡异始终笼罩。

虽然心有忐忑,仍装作无心随口又追问一句:

你找我有什么要紧的事吗?

没有。

姚顿了顿,口气少了刚才的轻快(市侩?)。他说,小锺,我这些年一直都还有在听你的歌。

所以呢?我暗自笑问。

就算不是分道扬镳式的决绝,也早已是桥归桥路归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