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文学 > 2001太空漫游 > 千禧年序

千禧年序(2/2)

目录

10月17日。库布里克想了个疯狂的点子,要让那些带点同志调调的机器人创造一个维多利亚时代般的环境,让我们的英雄宾至如归。

11月28日。打电话给阿西莫夫(isaac asiov),讨论是什么生物化学反应,使得草食动物转变成肉食动物。

12月10日。库布里克看了威尔斯(hgwells)《逼近的东西》(thgs to e)改编的电影,说他再也不看我推荐的电影了。

12月24日。慢慢修补最后几页,以便拿来当圣诞礼物送给库布里克。

这些记录着我的希望,希望小说基本上已经完成,但事实上,当时我们所有的只是前面三分之二的草稿,在最高潮的地方停住写不下去——因为我们根本还没想到半点接下来可能的发展。不过,这些已经足够库布里克和米高梅影片公司以及新艺拉玛公司(ceraa)达成交易,开拍最初大家哄传为《星河之外的旅程》(journey beyond the stars)的电影。当时还有一个名字:《太阳系征服史》。这个片名不赖,而现在可能才是成熟的开拍时机。不过,别打电话给我。我也不会打电话给你。

1965年一整年,库布里克都埋首于复杂得难以想象的后制事务中——由于电影将在英国开拍,他人还留在纽约,而他又无论如何绝不肯搭飞机,所以事情格外棘手。我没资格批评他:库布里克是吃过苦头才学到不搭飞机的——他考过飞机驾照。基于类似的原因,1956年我在澳洲悉尼(有惊无险地)考过驾照后,也从此没有开过车。那场可怕的经验,也让我在开车这件事情上永远免疫。

库布里克在制作电影的同时,我正在努力完成小说的最后、最后一稿——当然,在小说出版之前,我得先接到他的祝福。结果这个祝福来得十分困难,部分原因是他在影棚里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时间专心比较这么多个不同版本的手稿。他发誓绝不是有意拖拖拉拉使电影比小说早问世。但1968年春天,电影还是比小说早了几个月诞生。

就酝酿过程的复杂和苦闷而言,后来小说和电影在有些方面大有出入不足为奇。最重要的是——当时我们做梦也没想到非常走运的是,库布里克安排发现号宇宙飞船与木星会合,而小说里,发现号却是借助木星重力场的加速,继续往土星飞去。

十一年后,这项“摄动操作”[1]当真被旅行者号(voyar)太空探测器派上用场——就在我打下这些字的现在,1989年8月24日的晚上,旅行者2号正和海王星——这个在它离开太阳系之前最后遇上的行星约会。

为什么从土星改为木星呢?这样可以把故事铺陈得更直接一点——更重要的是,电影的特效小组制造不出一个可以让库布里克信服的土星。如果当时真这么做了,今天这部电影一定会十分过时,因为后来旅行者号任务的数据显示,土星环的不可思议,超出任何人当初的想象。

自1968年7月小说出版之后,有十来年时间,我总是断然否决任何写作续集的可能,也否认自己有丝毫这种念头。可是旅行者号任务的无比成功却改变了我的心意——在我和库布里克开始合作的时候还一无所知的这些遥远星球,突然摇身一变,带着令人炫目的地表环境,活生生出现在眼前。当时谁想象过卫星的表面会满覆浮冰,或有火山往太空喷出一百公里高的硫黄?由于这些科学事实的发现,今天的科幻小说远可以写得更有说服力了。因此《2010:太空漫游》就是木星卫星系统的真实故事。

这两本书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人类历史有许多分水线,其中之一就是阿姆斯特朗(neil ar)和艾德林(buzz aldr)站上宁静海的那一瞬间——《2001》写就的年代,今天来看是在分水线的另一头,和我们永远区隔开了。现在,历史和小说已无可避免地纠缠不清,阿波罗计划的航天员,在出发前往月球之前已经看过《2001》这部电影。1968年圣诞节的时候,阿波罗八号的组员成为第一批目睹月球另一边的人,他们告诉我:当他们发现一块巨大的黑色石块时,一直冲动得想要发信息回来。唉,后来还是谨慎战胜了他们。

然而,阿波罗13号的任务,却和《2001》有一段很诡异的关联。当计算机哈尔报告ae-35组件“失灵”时,他用的词是:“抱歉打扰你们的欢会,不过我们有了一个问题。”而阿波罗13号的指挥舱就被命名为“漫游号”;氧气罐爆炸时,航天员们刚在电影中脍炙人口的主旋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伴奏下做完一段对地球的电视播报,而他们传回地球的第一句话就是:“休斯敦,我们出了一个问题。”

阿波罗13号的航天员高明的随机应变,利用登月小艇当“救生艇”,才得以搭乘“漫游号”安全重回地球。后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署长汤姆·派恩(to pae)寄了份这次任务的报告给我,他在报告封面上写了句话:“你向来所言不虚,阿瑟。”

另外还有很多可供对照之处,尤其是通信卫星“西星六号”(westar 6)以及“棕榈棚b-2”(papa b-2)的故事。1984年2月,这两颗卫星因为火箭发射错误而进入无用的轨道。

在《2001》较初期的一篇草稿里,小说主角鲍曼必须搭发现号上的分离舱进行舱外活动,追赶宇宙飞船遗失的通信天线系统。(这段插曲我写在了《2001:遗失的世界》一书的第26章。)他追上了,却无法制止其缓慢的自转,并带回发现号。

1984年11月,航天员乔·艾伦(joe allen)离开了发现号航天飞机(我可不是在捏造),利用机动装置与棕榈棚通信卫星会合。和鲍曼不同的是,他靠着背包里的氮气喷射推进器的推动,得以制止天线的自转。棕榈棚卫星被带回发现号的货舱,两天后,西星通信卫星也救了回来。两颗卫星都安全地回到地球,整修后又重新发射,这是航天飞机最成功,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任务之一。

不过我的话还没有讲完。大约就在艾伦忙着这些事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本很漂亮的书,是他写的,书名是《进入太空:一个航天员的漫游》(enterg space: an astronaut’s odyssey)。书里附了封信,如此写道:“敬爱的阿瑟:当我还是小男孩的时候,就被你的写作虫和太空虫感染了,可是你却没告诉我,不管当哪只虫都很辛苦。”

不能否认,这类献词给我带来了温馨的满足感,但这也让我有种自己已经成了莱特兄弟那一代人的感觉。

你即将阅读的这本小说,曾被批评为解释得太多了,破坏了电影的神秘感。赫德森(rock hudn)曾从首映场冲出来抱怨说:“有没有人给我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印刷文本原本就该比银幕上的影像展现出更多细节。而我的罪名还因为写了《2010》——也被彼得·海姆斯(peter hyas)拍成了很棒的电影——以及《2061》与《3001》,更为加重。

没有哪个三部曲会超过四部的,所以我保证,《3001》绝对是“最后的漫游”!

阿瑟·克拉克

1999年

[1] 摄动操作(perturbation anoeuvre):指利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相对运动和引力改变飞行器的轨道和速度,以此来节省燃料、时间和计划成本,又称重力助推、引力弹弓效应。——编者注(本书中注释如无特别说明,均为编者注)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