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从教学点到滁州分校(1/2)
1977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8月,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12月全国在同一时间举行了考试(试题由各省自出)。中国高等教育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据统计,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达到570万。“十年动乱”之后,恢复国民经济急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原本就比较薄弱,“十年动乱”中又受到严重摧残,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师资、教学设施、经费等办学困难,发展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与高校现状产生了巨大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加高校数量并逐步提高办学质量。
当时ah省高等教育的状况与其他省大体相同。到1976年10月,ah省仅有各类高校11所,而1977年ah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20多万。为了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ah省革命委员会下发通知,“为确保国家今年下达我省的招生计划完成”,决定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压缩了一些学校的招生指标,并开办五个大专院校教学点。这五个教学点的名称是:合肥工业大学芜湖教学点、ah劳动大学蚌埠教学点、ah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ah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通知还明确:“上述各教学点的教学、行政、政治思想工作领导仍由各有关地、市、省直有关局及办学点的中等专业学校负责。”
根据上述通知精神,当时的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迅速开始筹建教学点。筹建工作由滁县地区教育局具体负责。
安师大滁县教学点1977年第一次招收的202名本科学生,是分三批完成的。
1978年2月首批招收80人,其中理科50人,文科 30人。当年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化、政治四门,文科考语文、数学、史地、政治四门,总分均为400分。根据《1977年ah省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统计表》的统计,安师大滁县教学点数学专业50名新生中,总分在280分以上的4人,最低分数为180分。中文专业30名新生中,总分在280分以上的4人,最低分240分。
1978年3月,新生进校前又招收了42人,其中理科11人,文科31人。新生进校后,分中文、数学两个班,每班各61人。
1978年4月10日,ah省计委、省高教局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1977年ah省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录取名额的通知》,指出“安师大滁县教学点中文班扩招30人,其中住校4人,走读26人;数学班扩招50人,其中住校3人,走读47人。”这批扩招生进校后与3月份进校的新生混合编班,中文、数学各扩充为两个班,中文每班45人,数学每班55人。
1978年3月28日,中共滁县地委组织部正式印发《关于成立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领导小组的通知》,任命孙秀山、赵璧如、田家治、年福良、张有礼、张华阳、谢一华七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孙秀山任组长,赵璧如、田家治任副组长。
1978年7月1日,中共滁县地委组织部下达《关于成立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党委的通知》,成立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党委,由赵璧如、田家治、年福良、张有礼、张华阳、谢一华六同志组成。赵璧如同志任书记,田家治、年福良二同志任副书记。后赵璧如调离,滁县地委1979年3月28日决定任命马孝伯同志任教学点党高官。
创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建立教师队伍。滁县地委高度重视,责成滁县地区教育局迅速从所辖县先行抽调一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优秀中学骨干教师,以解决中文、数学两个专业的教学急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