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1627崛起南海 > 第3708章

第3708章(2/2)

目录

在那之后将是长达三个月的洪水季,三角洲的低洼地区将会没入水下。直到入冬后水位逐渐下落,然后在年底再次迎来枯水季,届时便是新一轮的农作物栽种期。

而这里除了产出小麦和谷物等粮食作物之外,还有一项种植面积极广的农作物,便是闻名遐迩的埃及长绒棉。

不过本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因为这里的产出而提升多少。从古埃及时期开始,农民们就从未成为这些肥沃土地的主人。

不管是埃及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还是如今的奥斯曼人统治这里,这些土地真正的主人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贵族群体。而为其耕种农田的普通人,一年忙活下来能够求个温饱就算不错了。

钱天敦虽不是农业专家,不过早年在山东、辽东驻守期间,也曾有过组织屯垦的经历,对于一般农作物的栽种打理并不陌生。

他去到田间地头稍加了解,便已获知这里的农业水平跟海汉的差距,可要远远超出了表面所见。同等耕种面积下的粮食产量,更是相差了一倍以上。

究其原因也非常简单,这田不是农民的田,产出的粮食也不属于农民,甚至就连下田耕作使用的农具牲口,都不是归农民所有。那农民对打理田地和农作物的用心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且这些农民几乎没多少选种育种的概念,对于人为干预农作物种苗基本毫无作为,大致就是看天吃饭,能种出来多少就算多少。

得亏尼罗河三角洲的土地肥沃,这些粮食作物的保底产能也不至于太差。但这种较为落后的耕种方式在钱天敦看来,实在有些浪费了老天爷赐下的这块风水宝地。

这些要是交给汉人来耕作,不仅是粮食产能翻倍,而且还能种植大量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

不过本地人显然已经对这种基于社会地位的资源分配方式习以为常了,认为这种“有序”的生活方式也挺好,无需去考虑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钱天敦将这些本地人的反应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假如有朝一日,海汉有机会接管尼罗河三角洲,那么今时今日的这些见闻,或许能成为后辈执政官们的参考。

就这样一路朝着西南方向行进数日后,眼见道路上的人烟也逐渐多了起来,穆拉特称开罗就在前方不远了。

开罗城的历史,据说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千年,不过目前考察团将要造访的这座城市,其实是在千年前由阿拉伯人创建的。

尼罗河三角洲在这千年间数度易主,开罗城也在不同的主人统治下进行了数次的改扩建工程,逐渐成为了整个中东地区最大的城市。

不过到1517年奥斯曼国入侵埃及,占领了开罗之后,这个古老城市的状况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原因也很简单,奥斯曼国不希望这个城市继续作为阿拉伯人的精神象征存在,所以将包括人口在内的很多资源从开罗转移去了别的地方,让这座城市慢慢陷入到了自然衰落的状态中。

喜欢1627崛起南海请大家收藏:1627崛起南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书页 目录
返回顶部